人物创业历程专题片解说词配音宣传片配音文案
历史公正地记录着那些先行者,而先行者却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湖湘文化孕育出的英才,最是具有这种禀赋。这是湖南省湘潭市一所学校的幼儿部和小学部的两堂日常课,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听出,幼儿班所唱的是我们都很熟知的儿歌《小兔子乖乖》,小学生所唱的则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注音字母歌,也就是拼音歌。这些旋律和语音工具会伴随他们一生,让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受用无穷。
在我们感怀于《小兔子乖乖》的天真童趣以及拼音字母方便明了的同时,没有人会常常去念及它们的作者和创造者是谁,但是历史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他们作为我国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变时期的先驱者,为新文化运动奔走呼号,付出了常人不能付出的艰辛,承受了常人不能承受的苦痛。
《注音字母歌》的创造者是黎锦熙,五四时期,作为我国白话文推广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所发明的拼音字母也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广泛应用的汉语拼音。《小兔子乖乖》的作者叫黎锦晖,被称为我国流行音乐创作的第一人。
采访上海离休干部石凌阁(84岁),那时候黎锦熙在西北联大,他就是被请到我们学校里来作报告,他讲的是国音、国腔、国调。采访上海退休老人王庆云,黎(锦晖)先生的歌在我们那个地方(河南)非常流行,差不多每个学校都唱这些歌曲。唱《可怜的秋香》
锦熙和黎锦晖是兄弟,湖南湘潭人,他们同胞所生的兄弟另外还有六人,令人称奇的是,他们这兄弟八人在中国近现代文明史上都有过显赫与辉煌,被称作“黎氏八骏”。他们兄弟八人分别是: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地质矿产专家黎锦曜、平民教育家黎锦纾、铁道桥梁专家黎锦炯、著名文学家黎锦明、著名音乐家黎锦光、著名美籍华裔作家黎锦扬。这“八骏”因为在各自所在领域的建树而驰名中外,其名字分别被载入《辞海》等各种辞典。
我们眼前的这本《湘潭黎氏族谱》是“黎氏八骏”后人新近修编的,是从“八骏”的祖父黎葆堂定居湘潭写起,“黎氏八骏”则是湘潭黎氏第三代。祖父黎葆堂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他们的父亲黎松庵则是晚清秀才,一生不仕,但诗画书印堪称一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潭黎氏祖居坐落在南岳衡山支脉晓霞山下的中路铺菱角村。这里离湖湘文化的发祥地隐山不过20公里。湖湘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了一代代英才。晓霞山东麓不远的湘潭县白石铺乡,有艺术大师齐白石的故居。作为隐居山野的文人隐士,黎葆堂、黎松庵在当地无疑是备受推崇的。在1900年前后,那里的人们经常会看到,长袍飘飘的齐白石徒步登上晓霞山,然后沿弯弯的山道来到位于晓霞山西麓的长塘,走进“黎氏八骏”的父亲黎松庵先生的家门,和黎家人一起作画、刻印、作诗。黎家对这位艺术天才也礼遇有加,常常煮茶相邀,一起畅谈书艺文史。
黎氏八兄弟出生在书香门第、更幸运的是他们所在的是一个开明家庭。父亲黎葆堂在乡间办有杉溪学校,传统古文和民主新学兼而施教。八骏的母亲知书达理,善理家政。黎松庵和大他一岁的妻子从1890年到1915年,一共生育了8个儿子4个女儿,全都入学读书,一视同仁。除一个女儿幼年夭折,其他孩子全都成名成家,特别是被称作“黎氏八骏”的八兄弟,在语言、音乐、教育、文学、地质等领域卓有建树,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一门八子,成名成家,除了有父亲的熏陶,母亲的严教以及家庭良好的学习条件外,当地浓厚的湖湘文化氛围,更为处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八兄弟文化和性格建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采访著名作家、黎锦炯之子黎白:虽然是官宦人家,但主要是书香门第,封建王朝的宗族礼法这一套观念比真正的封建家庭要薄弱得多,相对地说,民主气氛就比较地多。所以我祖父在家里办了一个学堂,包括我大伯也是这个学堂毕业的。开始是私塾,后来到了民国初年,就加进了一些新的课本,包括现在的算学,以至于《天演论》这样一些东西。我觉得我祖父和我祖母偏严,但是他们两人都是民主第一的,在教育方面要求的是博和广。
二十世纪初,白话文在中国文化界渐成风气,到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与文言文两大壁垒更是征战不断,一批志士仁人投身到了这一场火热的文化变革中,黎锦熙就是这场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驱者之一。
黎锦熙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家,字邵西,1890年生,在黎氏八骏中排行第一。他10岁就参加了齐白石等人组织的“罗山诗社”,18岁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院堂。
五四前后白话文兴起,但是一时之间并没有统一的文法。1920年,已进入而立之年的黎锦熙,始任北师大前身北京高师国文部教授。当时,守旧的“国粹派”针对新文学运动,提出“你们有新文学而无新文法”的责难。面对论敌的恶意指责,黎锦熙认为:在五四新文化革命旗帜下,要进行文字改革运动,则必须找出写白话文的规律来,于是始创“国语文法课”,从而为促进国语运动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同年,教育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将小学至初中的“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小学教材取消《读经》,并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1924年黎锦熙出版了著名的《新著国语文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文法著作,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采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黎锦熙之女黎泽渝:人家就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两个翅膀,一个翅膀从内容来,鲁迅高举着这个翅膀,高举大旗;而在这个文字语言这个方面,正好是我父亲主张用的白话文,而且用这个普通话来表现出来。所以说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两面旗帜(之一),一面是鲁迅为主,一面是以黎锦熙先生为主的。
《新著国语文法》出版后,全国各地中学都作课本,直到1959年,共出24版。1926年黎锦熙创作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的英文对照本作为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中国教育参展品,获得铜奖。
采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黎锦熙之女黎泽渝:咱们国家体育方面有好多世界方面的得奖了,而我们(在教育)方面得到的世界的奖,是我爸爸这一次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从古代的金文、甲骨文一直到现在的草书、隶书,都表现在那上头。
黎锦熙在中国语言学方面的另一个卓越贡献就是与钱玄同先生一起创造了注音字母,汉语拼音,并最早提出推广普通话。1918年,黎锦熙促成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并任常驻干事。他创制了注音字母草体,促成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和用汉字的标准读音。他驰骛不倦,多次前往全国各地宣传注音字母,巡视调查国语讲习所情况,并亲自讲学,极力倡导的“国语运动”,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坚强一翼。
采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黎锦熙之女黎泽渝:普通话,这三个字也是我爸爸提出来的,而且以什么话为标准,也提出来。(有人)提出来以南京话为标准,也有以长沙话为标准的,但是毕竟都不如北京话更广泛。
抗战胜利后,黎锦熙联合西北联大和四川大学,培训了400名男女大学生和教授,把他们派往台湾。采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黎锦炯之子黎白:到台湾普及中国文化教育,因为台湾被日本占领那么多年,不会说中国话,改说日文了。这批人在抗战胜利后就到了台湾。到现在为止,他这个语音体系都是黎锦熙体系,包括这个语法、普通话。
黎锦熙一生从教和研究中国语言文字。他先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系主任、院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一至三届代表,全国政协一、二、五届委员。他在70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著作等身,有关于文字改革的,有各类字、词典,有语文的、音韵的、语法的,其著作九十多种。
黎锦熙是个著名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支持革命的爱国志士。早年他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与黎锦熙相识,黎锦熙当时在校担任历史教员,只比毛泽东大3岁。他们两人名为师生,实为挚友,常在一起议论时政,研究学问。他历尽危难保存了毛泽东写给他的六封信,和寄给他的现在仅存的一份《湘江评论》第五期。
采访著名作家、黎锦炯之子黎白:(文革中)湖南省革委会三个单位派了人到北京,想求见主席,就问《湘江评论》第五期的事情,主席就让汪东兴回答他们,说《湘江评论》第五期让在长沙的石印机印出第一份,他在石印机上写了信封,第一份寄给我的老师邵西先生。到邮局把信寄出来往回走,就看见赵恒扬的马队抄了《湘江评论》的印刷所,一份都没拿出去给没收烧掉了,所以只有一份在锦熙先生那里。
黎锦熙是一名文人学者,但面对强暴逆流时,他还是一名战士。1925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女师大风潮”。1946年发生在北师大的“四.九”惨案,他都态度鲜明地支持师生的正义行动。1936年,他负责起草了104名教育界知名人士签名发表的《平津文化界对时局的宣言》,反对蒋介石对日军侵略的不抵抗政策。
[采访著名作家、黎锦炯之子黎白:毛主席在延安看见过这个宣言书。后来主席见到他的时候,说起这个宣言书说,一看就是锦熙先生的笔法。
黎锦熙还是我国民主党派“九三学社”的发起人之一,1944年底,黎锦熙与许德珩等一批进步学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科学精神,在重庆组成“民主科学座谈会”,讨论时局,宣传政见。后来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
全国解放后,黎锦熙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毛泽东指定黎锦熙和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等7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也就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前身,黎锦熙任常务理事会副主席。他还是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他毕生从事教育和语言文字学研究工作,孜孜以求,直到他1978年因病去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