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音案例 > 人物专题片

人物专题片解说词电视宣传片配音文案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23-04-14 09:30:01 阅读数:335人阅读

2007年12月26日夜晚,湖北电视台演播大厅,我省新闻界最高奖——第四届湖北新闻名人奖颁奖典礼正在隆重举行。当最后一位获奖者走上舞台时,台下的许多新闻界同行和她的同事都噙着泪水,默默哭泣,因为台上站着的这位手捧鲜花、面带微笑的获奖者,刚刚从医院的重症病房出来,已经处于肝癌晚期。她就是武汉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曾玉华。

人物专题片解说词电视宣传片配音文案

去年3月,曾玉华被医生诊断患了肝内胆管癌,现在已经到了晚期。经过一次大手术和长期治疗,她的内脏被掏空了近一半,体内安放了金属支架。尽管她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曾玉华仍然强撑着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因为她把沉甸甸的奖杯看成是对少儿电视事业的鼓励与鞭策。

曾玉华在台上终于撑住了。可是,他的同事们在台下却终于撑不住了。

1983年,曾玉华调入武汉电视台,担任全台唯一制作少儿节目的编导,从此,她就深深爱上了这份工作。她的爱很执著,执著得让她可以每天工作20多个小时,可以晚上就睡在机房里(解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曾玉华的作品在全国和国际少儿电视作品评奖频频获奖。

1993年,武汉电视台成立青少部,担任青少部副主任的曾玉华结束了“光杆司令”时代,手下有了三个“兵”。尽管是台里最小的部门,尽管没有设备,没有资金,但曾玉华和伙伴们干劲十足,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便推出了少儿栏目《快乐时光》,接下来又先后推出了《青春大世界》、《武汉中学生》、《快乐家庭》等优秀电视栏目。1996年至1999年,全国电视台的少儿节目普遍走入低谷,许多电视台的青少部都撤销了,可武汉电视台的青少部不仅没撤销,反而不断创造佳绩。连续8年在有“小奥斯卡”之称的国际“儿童写儿童”C.J电影节上捧回奖杯。

由于曾玉华出色的工作,1990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科技与传媒大会上,她获得唯一的“青少年教育大奖”。2004年,她获得“全国百佳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

2005年3月,武汉电视台少儿频道成立,曾玉华任总监。她带领手下的30多号人一下子撑起了每天播出的17个小时的节目。

曾玉华唯一的休息,就是中午和同事到办公楼旁的空地上散步——尽管散步的时候,她谈的话题依然是工作。

2006年3月,曾玉华的颈椎病发了,这一次,她终于有一个回家休息的理由了。

听说曾玉华病了,许许多多的观众都要来医院看望她,都被曾玉华婉言谢绝了。2007年12月31日上午,一群小孩子撞进了同济医院,非要看看病重曾妈妈。曾玉华高兴地将这些电视小观众请进了病房。

给水均益做过“少儿高端访问”的金耀中带来了好多纸鹤,祝愿曾妈妈早日出院。首届小主持人大赛冠军黄竹一今年将参加高考,她告诉曾玉华,戏剧学院导演系是她的第一志愿。湖北京剧院的演员曹中华十几年前主演过曾玉华拍摄的《丑角风波》,曹中华深情地说,您是艺术道路上对我有特别影响的人,和您拍过片的人,都非常爱您。

由于工作太忙,曾玉华一生没有生育过孩子。但她同事们都知道,他们的曾大姐一生都在与孩子打交道,大学毕业后当老师,带的是孩子;从事电视工作,仍然是当孩子王。她最爱的就是孩子们。

人物专题片解说词电视宣传片配音文案

曾玉华所有的电视作品关注的都是孩子的命运、生存状态与喜怒哀乐。

同事们对曾玉华发掘青少年题材的“慧眼”、与孩子们打交道的能力都感到吃惊。

热爱孩子的人永远保持着童心,她能感染到周边所有人参与到她的事业中。她对儿童作品充满激情,这种激情能把别人也燃烧起来。这是她的同事对她的评价。

曾玉华对孩子的爱不仅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更体现在现实生活里。谁也数不清曾玉华帮助过多少孩子。她的一位同事就向记者谈到她经常到福利院看孩子,给那里的孩子送衣物、送被子、送食品的情景。

曾玉华经常与她的同事谈及她家里还有4个特殊的“收养的孩子”,那是4只可爱的流浪狗。最大的一只叫“来来”,已经收养12年了。

2008年元旦过后,曾玉华的病情急剧恶化。得知曾玉华的病情,中央电视台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鞫萍千里迢迢前来看望。

去年3月,曾玉华正忙着台里的小主持人大赛,同事们突然发现她眼底发黄,脸色发暗,就“逼”她去看病。

曾玉华还是赶回电视台,继续忙她的小主持人大赛,直到第二天,被同事再次拖到医院。

手术很大,肝左叶全部切除,肝右叶保留2/3,胆囊全部摘除,贲门、幽门割除。

可是,她从北京回来没多久又一头扎进了工作中。

2007年月日,是武汉新广电大楼启用仪式,那天,曾玉华抱病参加仪式。她的30多位部门同事搬进了新楼,带镜子的大排练厅也按她的要求布置一新,但她的舞台,却变成了医院。

重病中的曾玉华把病房当成了办公室。在重症病房里,曾玉华多次召集少儿频道办公会。与同事一起商议工作,讨论选题,改进节目。尽管每次“开会”,她都不时地喘气,有时甚至痛得双眉紧锁,说不出话来,但她从没有在病床上躺下。

2008年元月16日点分,重病缠身、耗尽心力的曾玉华终于带着对孩子们的深深的爱恋,带着对少儿电视事业的深深眷恋,走完了她短暂而绚丽的一生。元月18号,武汉市广播电视局为这位为了孩子们快乐成长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爱心的电视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成千上万的电视观众和数不清的孩子从四面八方赶到殡仪馆为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送行。

曾玉华走了,她给我们留下了永远温暖、永不凋零的爱;曾玉华走了,她给我们留下永远追求、顽强拼搏、精益求精、乐观豁达的精神!

人物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之二:人物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中国著名画家季从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条丝绸古道,引领着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竞风流。几度沧桑,几度璀璨。在这片神奇瑰丽的土地上,有一位从江南青山绿水中走来的浙江人,三十余年来,他用恣意的水墨在大漠古道上行走,将丝绸之路,骆驼精神胡杨神韵在画卷中神奇地演绎,传颂大江南北。他就是画骆驼和丝绸之路闻名的季从南,人称“骆驼王”。

季从南,中国著名画家。字季节,号括苍山民,浙江省丽水人,1932年生。1953年毕业于浙江省丽水师专美术系。1958年支援大西北后移居甘肃,晚年定居广州。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58年,刚从浙江丽水师专美术系毕业的季从南,响应国家号召,满怀壮志,远走大西北,那时的他面对遥远的大西北充满着许多美好的想象:“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样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

在甘肃兰州,一住就三十多年的季老,面对中华民族悠久原始的荒野与文明交集的气氛,却别有一番滋味与迷恋。

丝绸之路是指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和塔里本盘地,跨越帕米尔高原,经过俄罗斯的乌兹别克,土曼,达阿富汗,伊朗,直抵櫈利亚和黎巴嫩的经商路线。

来甘肃三十多年的季从南,浩瀚的大漠,练就了他宽阔的襟怀,骆驼的铃声,唤起了他寄情“丝绸古道”的情丝。1999年,季从南完成了巨幅长卷“丝绸古道万里图”,在国内引起了一时轰动。据说,季老为了完成这幅长卷,曾先后八次出入“丝绸之路”的东端部分,体验沿途的风土人情及自然景观,也饱受过大漠的风沙与酷热。

此卷长十六米,将千里古道浓缩于画卷之中,全卷景景相连,浑然贯通,气韵协调得相得益彰。画家借山云,树石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展现了山川之胜,古迹之雄,气势磅礴,让观众于卷前移步换景,气象万千。

画卷从春起至夏入秋最后到冬,以“落日”、“明月”为长卷的“点睛”,前后呼应,饱含激情挥洒出史诗般的长卷。从西安古城出发,沿途石窟、古城、名胜错落有致分布在古道上,大漠、山川、河流连绵起伏。最后以罗布泊西岸的古城楼兰收尾。在全景式的整体构图上,画家采用俯视法、平远法、横切法等表现雪域、山峦、大漠,气脉贯通,势态磅礴。多支驼队行走古道期间,栩栩如生,引人寻踪。在笔墨技法上,画家以拖泥带水皴挥洒出沙漠,淡褚淡墨交融,用斧劈皴、批麻皴表现峰峦,以马牙皴、云头皴营造雪山,彰显戈壁经风沙侵蚀、洗礼的特有的山石肌理,苍茫沉雄。

季从南称:丝绸之路在大唐前期最繁盛,但在诗人的眼中,吟诵边关西域的诗歌大多是悲沧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茫茫的大漠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给予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

人物专题片解说词电视宣传片配音文案

堪称与《丝绸古道万里图》长卷呼应的《丝绸古市》四联则是另一风采。四联屏共塑造了一百二十八个身穿不同民族服装、神情各异的人物。第一联屏由赖少其题“丝绸古道”,画面上长安古城高耸,集市上,地摊上则摆着各种各样的奇货,画面上大街畅通,一辆马车运载几大包丝绸穿过牌楼缓缓而行,另有一群人兴致勃勃围着玩杂技,十足的市井风情。第二联屏上廖冰兄题“城南逸趣”,多了一份闲情逸致,下棋品茶、观赏丝织物,乘马车闲逛,酒楼猜拳。第三联屏上林墉书“北垣选驹”,这是一个盛产名马的边关马市,彪悍大马成群结集,大有大唐六骏之雄风,相马的、打马掌的,做交易的,不亦乐乎。第四联屏上苏华书“西出阳关”,画面上有人袒胸露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有西出阳关故人壮行之举,有人捆绑行装,画面中央则是官宦贵妇与西域大商贾依依道别,不远处驼队整装待发,远处浑圆的落日下,一支浩荡的驼队已渐行渐远。大唐时京师多有西域人,耳目相接,语言相通。整个画面情感交融,一派繁华景象。

《丝绸古道》和《丝绸古市》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如日月辉映,令人称绝。创作完成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一片轰动,黎雄才大师看罢立挥笔连称“大观”;廖冰兄赞叹“挥洒淋漓,气势雄伟。”

季从南以画骆驼而享誉中外,人称“骆驼王”。他在大西北生活了三十多个春秋,骆驼是大漠之舟,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高尚品格时刻激励着他。骆驼是他相依相伴无言的朋友,是他精神的寄托,几达血脉相溶,浑然一体。几十年来,他对骆驼的熟悉几乎达到“庖丁解牛”的程度。在构图上,基于骆驼或站或躺保持仰头动物习性的准则,用白描写生法,下肢则用焦墨点擦法,身体、驼峰、大腿则大胆落笔,浓淡交替,力透纸背,骨韵坚凝,似骆驼蕴藏千斤内功,刚柔相济,气韵生成。季从南笔下的没骨骆驼,常常让观众叹服其“元气淋漓障犹湿”用墨传神的最高境界。

大漠古道上,驼铃阵阵,胡杨扎根在沙漠中,千年不倒。季老曾经说过:在丝绸古道上,胡杨骆驼给他的感觉,文明丝绸之路靠的是骆驼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过去鲁迅先生赞扬牛;徐悲鸿赞扬马;黄胄说,驴并不比它们两差。在季从南看来,骆驼更不比前面的差,它们总是默默地抬起嶙峋的身躯,负荷重物缓缓地远足。没有庄重的惜别,没有亲友的挥手,没有鲜花的蜂拥。惟有驼铃伴着孤影,无言地行走!踏入无边无际、黄尘滚滚、阴风怒号、寒暑难奈、生灵尽罄的大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前方,走向绿洲,走向希望。

挟着风沙、裹着冰雪、驼铃叮当、牛羊逶迤的画面,无不诉说着戈壁大漠神秘瑰丽的传说;无不诉说着丝绸古道过往的风情逸事;无不诉说着西部人民坚强奋斗的史实。已近耄耋之年的季从南告诉我们,他将在骆驼、大西北风情的题材上继续求索,让骆驼胡杨精神一直传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很赞哦(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