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旅游专题片解说词配音旅游宣传片文稿
杭州的盛名,一半得自于西湖。在那碧水深处,有远古的那一次次的潮涨潮落时期,有历代文人骚客吟诵不绝的无边风月之下。幸运如她,不会因为四季的更迭而美丽不在,只是积累了太多太多的人世沧桑。西湖的盛大,看到最后,竟象极了那一缕缕的轻烟……
这无限的春光,是要有人欣赏的,更何况是这美丽西湖的春天。如今谁也说不清,那些爱情故事发生的真实年代。苏小小,相传在南齐时代的钱塘歌伎,在西泠桥畔的杨柳深处,终日笙歌乐舞,公子王孙。(但苏小小绝对自然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和很情郎情妾的爱情故事一样,她也是注定要遇上一位风度翩翩才貌出众的公子哥,于是“何处结同心”?便在“西陵松柏下”。这也许也是这片风景第一次遭遇朦胧微妙的爱情,它就仿佛是传统的湖岸边,枝头上那丝丝绿意,不顾春寒料峭,迫不及待的就来了。风尘女子与白面书生的爱恨缠绵,情节其实有些老套,但天下无双的景致,总是要苏小小这样的人儿来配的。她不用藏于深闺,可以潇潇洒洒地和恋人徜徉在春日的西湖,就算等不回心上的人,湖光山色仍在,佳人一笑,只为空气里浮动着的桃花的甜香。
后人在此地游山玩水,到慕才亭凭吊苏小小时,总不免为她的爱情故事心生惆怅,孰不知死于青春年华的她,也许已超脱了爱恨的纠缠,贪恋的只是这片山水了。西泠桥上,落了一地的桃花,苏小小好象看见了又一个西湖的春天。
花期将至,万松书院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即将分离。同窗三载,深情都溶入在了笔墨纸砚里。[应该也是在春天,]那十八里路的依依惜别,祝英台袒露了她少女的心迹。[一山一石,一树一花,见证了又一个爱情故事的发生。]我们常常觉得梁山伯太过木讷,完全不解风情,祝英台却有女中丈夫的潇洒,那样的真诚热烈,姿态从容。在她映衬之下的湖光山色,也要跟着生动几分。
“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梁祝故事里最美好的段落,是留给西湖的。春日里,一片不能辜负的风景,还有一份不能辜负的古典爱情。最后,梁祝化身为蝶,而那峨眉山中的千年白蛇,却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的爱情故事正在西子湖的春雨里悄悄上演:白娘娘终于等来了许仙,和他撑着一把油纸伞,沉醉于春天的湖山。只要二人在一起,便是在伞下站上千年万世,白娘娘也是愿意的。淅淅沥沥的雨下得太久了,夏天总是要来的,于是就有了那一碗端午节的雄黄酒。甜美的爱情,在春天里结束了……
白蛇和许仙的故事还在坊巷间流传着,二人缘起的地方就在断桥,不远处有座昭庆寺,汤显祖到杭州时,就寓居于此。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初夏。数十年的仕途沉浮,梦里的京城早不可见,只有些许残梦在汤显祖的笔墨中延伸。夏日的午后,暴雨将至,池塘边传来阵阵蛙鸣,蝉儿在树梢间鼓噪着。[汤显祖信手写了几首诗。从昭庆寺中望出去,能看见南面的山上,毁于兵火的雷峰塔只剩下砖心,状似老衲入定。]这场雨过后,南去的官道一定泥泞不堪,汤显祖却再也不必为此担忧,他辞官不做,已有数年。
旅居杭州,西湖的夏天让他眼花缭乱。游湖的女子正巧笑嫣然,那采莲船上,更是玉腕罗裙,好一番良辰美景。也许湖岸边的戏台子上,正是“姹紫嫣红开遍”的时候,那《牡丹亭》里,生生死死,为它黯然神伤的,又岂止钱唐女伶商小玲一个人。
[悄悄的,汤显祖带着一身荷香,回临川的老家去了。风月无边的夏夜,湖上还是繁弦急管,伶人们的一颦一笑,犹在眼前……]明清更迭之际,西湖的夏天,依旧是“荷花夜开风露香”,繁华中有奢靡的气息。客居或行旅此地的人,正匆匆离去,钱塘人洪升,却回到了这阔别已久的家乡。京城的那一夜,《长生殿》唱得多么红火,谁料想正值国丧,洪升因此锒铛入狱,功名前程,皆化为泡影。从此,只一卷书,一壶酒,在家乡的山水间过着放浪潦倒的生活。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朱门绮楼中,《长生殿》依然传演极盛,但没人知道,狷狂一世的洪升竟在一次醉酒之后,落水而死。
“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刚刚被抚弄过的水波,很快又被时间所抽象。]洪升之后,又出了一个陈端生一样也是钱塘人,只不过,她是一个深闺中的女子,家居句(勾)山樵舍。清代杭州人游湖,大多只能从涌金门而入。花窗外的夏天,是喧嚣的人声,是荡向湖心的桨声,还有那飘在风中的弹唱声,陈端生却只有诗书相伴,青春少女兀自想象着墙外的红尘景象。18岁那年,她开始写《再生缘》这部长篇弹词,天生叛逆的孟丽君就在她的笔下诞生了。《再生缘》后来风靡一时,在戏曲舞台上,由此改编的剧目数不胜(生)数,女主角孟丽君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而陈端生还是寂寞的,嘉庆元年(1796年),她死在异乡,没能等到流放多年的丈夫,故园也只剩残荷一片,转眼又是凄凉的秋……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这是白居易笔下,西子湖的秋天。几年前也是这个时节,浔阳江头,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而来到杭州后,年过半百的他却被这里的湖山美景所深深打动。
[唐代,一个诗的岁月。人们自信而乐观,既向往功名事业,又追求充满诗意的生活。出仕为官的白居易虽然屡遭贬职,心中却还想着“救民济世”,]他留给杭州的,不光是那些飞扬的诗篇。当年的白居易为了疏浚西湖,曾筑过一条拦湖大堤,千年光阴过后,早已无迹可寻。今天还能一见的白堤其实与诗人无关,她在白居易筑堤之前就已经有了,可杭州人还是喜欢指着它言之凿凿,固执地认为这就是白居易所筑。这是个美丽的误会。白居易在杭州的日子不长,但他曾经寂寞灰暗的心灵却在这片山水中得到了慰籍。为官三载,要离去的那一刻,西湖丛林中的高僧跟白居易开了个禅意浓浓的玩笑:那是道林和尚,兀自坐在高高的松树上参禅,却不觉得危险。白居易好意提醒,和尚却以为:名缰利索作怪,官场风浪难测,不知前路的白居易着实要危险得多啊。
道林和尚的话没有错,苏东坡一定也明白这个道理。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立秋,他第一次被外放杭州,就预言性地写过一首诗:“崎岖世味应尝遍,寂寞山栖老更便。”果然,15年后,他又来了。第二次出任杭州太守,是宋哲宗元佑年间的事了,苏东坡已届知天命之年。仕途坎坷,许多是非皆因诗而起,临来杭州时,老臣文彦博劝他不要再写诗了,苏东坡若有所思。
那一个的中秋,月色很好,清朗朗地照在西湖上。苏东坡和弟弟子由仍是天各一方,十三年光阴似箭,又是一个起舞弄清影的佳节,但诗人却再也写不出《水调歌头》了。据说在杭州的日子里,与他同住的秦观再没见苏学士打开过书。苏东坡也很明白,自己不是来杭州做一个隐士的。所以,和250年前的白居易一样,他也兴修水利,浚湖筑堤。于是有了苏堤,那也是他的作品,可能比任何一首诗、任何一阕词都更为自然、从容。
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都是值得羡慕的,他们可以来到杭州西湖为官,同时,也将清雅俊逸、宁静淡泊的人文气象,以诗文、逸事和景观的形式注进了碧水深处。但也有人是要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在西湖绚烂的秋天里,孤山脚下,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梅妻鹤子,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只是春去秋来,一切都消磨殆尽了,一生就只为等那断桥的残雪,那浮动的暗香吗?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冬天,风波亭内寒气逼人。行刑前的岳飞,心中坦然,倒是凤凰山的皇宫里,赵构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天阴沉沉的,好象压抑着深深的悲愤。宫门开了,急促的脚步声,太监呈上了岳飞的供状,那不过是张早就拟好了的废纸,莫须有的罪名。但猛然间,纸上的几个字刺痛了赵构的双眼,那上面赫然写着“天日昭昭”。雪,终于开始下了。
忠良被害,最不平的还是草民百姓。那个寒冷的冬夜里,一个叫隗顺的狱卒,偷偷将岳飞的遗体背出了城,埋在钱塘门外的九曲丛祠旁。为掩人耳目,题的是“贾宜人墓”。整整21年后,遗骸才被迁葬到今日栖霞岭下的岳王庙.
又是一个冬天,风波亭的那场雪好象下了整整133年,南宋王朝已是摇摇欲坠。39岁的文天祥此刻愁眉紧锁,凝望着一片死寂的临安城,他决定受命,前往皋亭山的元军大营。
皋亭山就在杭州的北面,旧时的春天里桃花盛开,是处很美的地方。但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历史定格在一个冬日。只见铁骨铮铮的文天祥走进了元军大营,谈判不成,被元军主帅伯颜扣留。皋亭山无语,默默地见证了这一切。这个冬天是漫长的,再没有人去欣赏西湖的雪景,南宋的子民们只是望着城外皋亭山的方向。第二年的二月初八,应该已经是略带寒意的早春时节了,山间有桃花静悄悄地开着,宋恭帝已向元朝投降,西湖边的美景依然如故。文天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从此处 被押往北方。
这是西湖流转的四季,让人目眩神迷。依旧草长莺飞、秋意浓浓,还是那接天的莲叶、温柔的飞雪,只是没了传世的诗文、历史的震颤,只有万古湖山,凛然安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