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音案例 > 历史专题片

阿拉善仿古地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配音稿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23-06-04 09:30:02 阅读数:224人阅读

这里是被世人称作阿拉善,“阿拉善”一词出于《蒙古秘史》。历史上的阿拉善并不象现代人们想像的那样荒芜。据史料记载,佛教是在东汉初就传入阿拉善。唐代诗人韦蟾有做诗道:“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干队铁衣明”。

阿拉善仿古地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配音稿

清朝初年,阿拉善属于额鲁特蒙古四部之一部落。明末,和硕特部落慢慢迁移清海,清康熙王朝三十一年,也就是1692年,朝廷允许其部落归顺大清,设“阿拉善霍硕特旗”,自此阿拉善的大名渐渐被世人所知。

阿拉善作为边塞重兵之地,自古都是战略重兵要地。唐代大诗人王维写道:“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卢汝弼也有诗道:“夜半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到了清代,贺兰山依然是西部的重要屏障,胡秉正在《咏贺兰山》一诗中也道:“西北天谁补,此山做柱擎”。

明崇祯15年(即1642年)额鲁特和硕特蒙古族部落首领顾实汗进兵西藏,扶持喇嘛教黄教派,顾实汗之孙和罗理游牧于阿拉善地区,其子阿宝又奉命护送达来喇嘛入西藏,统兵驻守4年,而后从新疆、青海带来甘珠儿经和宗喀巴佛像,设立庙宇。从此,阿拉善就和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认定喇嘛教的黄教派为自已的宗教信仰。正是黄教在阿拉善的兴盛带动了阿拉善地毯业的兴盛。

乾隆年间,阿拉善随着黄教的兴盛,贺兰山麓建起了广宗寺和福因寺两座大寺庙,最兴盛时阿拉善喇嘛逾千。寺庙的繁荣昌盛,需用大量的喇嘛坐垫、靠背和溜子(长条坐褥),阿拉善的地毯业应运而生。

在阿拉善一直有一个传说,据说新疆有一位从西域国学成织毯技艺的维吾尔族艺人名叫马托,他的弟子随和硕特蒙古族部落西迁,将技艺带到了阿拉善的定远营城,在定远营建起了一座座小型地毯作坊。后来,清公主下嫁阿拉善亲王,陪嫁的工匠们又将京式地毯的织作工艺带到阿拉善,于是,京式地毯与阿拉伯式地毯织作技艺融合形成了阿拉善仿古地毯的独特风格。

1963年初春的一天,北京的地毯收藏家在京城偶然得到半块龙靠背仿古地毯,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品公司的几位专家鉴定,一致认为它产生于中国的西部,但对具体地区并不清楚。于是他们背着这半块“龙靠背”仿古地毯离开燕赵,西出古长城,沿古丝绸之路寻觅仿古地毯的源流,最后竞出人意料地在大漠戈壁阿拉善寻到了根。

经过专家和老地毯艺人的甄别、“会诊”,一致认定那半块龙靠背仿古是出自阿拉善左旗定远营地毯艺人王泰“福泰云”地毯作坊的作品。从此,澣海戈壁深处这颗明珠重见天日,名声大振,红遍半个中国,阿拉善也被业内认作“仿古地毯的故乡”。

地毯最早叫“罽”,唐代叫“地衣”,蒙古族曾将地毯叫“氍毹”。中国是一个生产地毯的大国,据国内研究者考证,“中国地毯历史纵横三千年”,阿拉善仿古地毯迄今至少也有250年的生产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已在阿拉善大漠安家落户。

国内根据地毯的品种,制作工艺风格的不同,把中国地毯分成五大路系,即阿拉善路、包头路、神木路、京津路、陕西路。阿拉善仿古地毯是中国民族工艺的一块奇葩,其风格被认为是继承了阿拉伯地毯和京式宫廷地毯的传统,以其工艺精湛,淳朴秀美的图案、古色古香的风格,隔潮耐磨的性能而著称于世,在大漠戈壁独树一帜,历来被行家们尊为中国仿古地毯的鼻祖。

中国地毯的产生和发展是多元的,但大都起源于畜牧业发达的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阿拉善地毯专家就阿拉善仿古地毯的起源作了深入的探究,认为阿拉善地毯的起源与该地区发达的畜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目前发现的古旧地毯看,大部分高档地毯集中在寺庙,1730年定远营城成为阿拉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时间商人、小手工业者纷至沓来,此时的阿拉善宗教业也达到鼎盛时期,当年贺兰山下的广宗寺、福因寺这两座寺庙成为阿拉善黄教的盛门,正是黄教在阿拉善的兴盛,对地毯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地毯业在阿拉善的发展,使阿拉善有了专门从事地毯业的手工业者。

阿拉善仿古地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配音稿

满清乾隆时期,清帝国相对稳定,耕地、人口迅速增加,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乾隆30年晋封阿拉善第三代首领罗卜桑多尔济为和硕特亲王,此时阿拉善的政治经济也得到比较稳定的发展,宗教发展很快,并开始大兴寺庙。阿拉善解放前还有大小寺庙35座,寺庙用来装饰廊柱的“龙抱柱”、喇嘛们念经打禅用的靠背、溜子(长条坐垫)需求量日增。

阿拉善仿古地毯的织作起先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手工业,手工作坊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阿拉善的满族商人、“福泰云”掌柜王泰在定远营办起了第一家比较大的地毯作坊。继王泰之后,阿拉善定远营城地毯作坊叠起,上世纪40年代定远营尚有20多家地毯作坊。许多宁夏的手工艺人也来到了阿拉善参与织作。

阿拉善地毯系用横“8”字绾扣,图案设计多为吉祥纹样,并有一定寓意,一般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早年的地毯艺人没有严格的分工,他们都是集纺、染、设计织作于一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没有专业绘图,艺人们把前辈教授的方法牢记于心,加上自已的悟性织作地毯。

阿拉善地处漠北,风沙大,地脉干燥,土种羊毛鳞粗洁白、圈黄少,物理性能极好,特点是质刚,弹性强,这就给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阿拉善地毯工艺复杂,从设计到织成要经过构思设计、织作、平、剪、洗、造旧等10多道工艺。在染色牢度方面被行家首肯,艺人们从贺兰山、戈壁采撷来植物提炼,解放初还用大锅煮、水缸泡,劳动强度很大。阿拉善地处大漠,地理位置所限,阿拉善仿古地毯一直难登大雅之堂。阿拉善仿古地毯这颗大漠明珠一直埋没于地下。

上世纪由于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专家在阿拉善寻到仿古地毯的根以后,茫茫戈壁这颗明珠得以重见天日。阿拉善仿古地毯名声大燥,红遍国内外。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纷纷派人前来拜师求艺,在阿拉善也先后有千人学会了织作地毯。阿拉善草原的地毯老艺人们献出50多条自已珍藏多年的地毯珍品,经专家们的挖掘整理,成为后来沿袭多年的经典样本。

阿拉善仿古地毯在1964年首次进入国际市场,立即引起世人的瞩目,畅销于欧美、日本、香港等地。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阿拉善地毯工人在社会上身份低下,受到种种轻蔑,这项工作一直被视为“引车卖浆”者的下贱手艺。既使在建国后的很长时间,这种阴影也一直阴翳在阿拉善地毯艺人的心头,阻遏着地毯事业的发展。

阿拉善地毯工人识文断字的极少,加之统治者不予重视这项工作,所以在地方性的史志上有关地毯的记载很少。到了现代,才偶尔能见到零星的文字记述。1947年《西北论坛》第一卷第一期简明扼要地记述了阿拉善仿古的织作工序:

(出字幕)“线毯业,取羊毛去其杂物,以弓弹之,便成绒毛,再用纺车纺成细线,染成各种颜色,然后在织毯机上加以经线之上(棉线),再依染色毛线依次夹于经线之上,用刀割为寸许长,用纬线(棉线)压紧,织成地毯、床毯、马褥子、椅垫子等类”。

陈国钧在1949年所著《西蒙阿拉善社会》一书也记载了阿拉善织毯业的情况:

(出字幕)“各织毯匠房业主皆来自宁夏之汉人自系技工,多不延请技工,仅招收学徒帮助工作”。

阿拉善的地毯技艺大都是师傅口传心授沿袭下来。昔日的学徒大都在少年时就开始拜师,先在毯坊做杂活,伺候师娘、师傅生活起居,而后学手工搅车纺线,最后才上机做活。地毯工人文化普遍较低,这就是阿拉善地毯缺少文字记载的原因。

1956年3月,漂泊在阿拉善大漠戈壁的108位手工艺人组织起来在巴彦浩特市成立了巴彦浩特市毛织品生产合作社,他们中以毯匠为主、还有毡匠、口袋匠、靴匠等,工人们租用了12间民房作厂房。当时的产品除了仿古地毯外,还有毛线毯、毛口袋等十几个花色。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阿拉善仿古地毯的需求量的增加,1971年旧厂搬迁至阿拉善亲王府花园遗址上,占地面积41800平方米。1972年,阿拉善左旗毛织品合作工厂正式更名为阿拉善左旗地毯厂,企业发展很快,成为内蒙全区最大的地毯厂家之一,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职工达2100人,其中在巴彦浩特的主厂1400人,分布在甘肃、宁夏的分厂有5家。

当时国内地毯业方兴未艾,各地纷纷上马办厂织作地毯。一时间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派人云集阿左旗地毯厂学习仿古地毯的生产编织。阿左旗地毯厂发扬“龙江精神”,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到区内外地毯厂家指导织作。

1973年,阿拉善左旗地毯厂引进了梳纺机,具有了3160锭的粗纺毛纱能力。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转折,毛纱机的使用,结束了长期手工纺纱的历史,也为后来的多品种生产毛纺织品奠定了基础。根据1986年该厂建厂40年的资料显示,当时已累计生产仿古地毯256712平方米,其中出口仿古地毯148176平方米。

阿拉善左旗生产的仿古地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获自治区以上数十项大奖:

(屏幕出字)

1984年100道仿古地毯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1985年“天坛”牌仿古地毯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优质产品;

1987年“飞马”牌仿古地毯也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优质产品;

1990年100道仿古地毯获全国日用品、民族用品及出口商品展销会金杯奖;

1991年100道仿古地毯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

1996年年“飞马”牌子路100道仿古地毯再度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内蒙古名牌产品”。

李福成,甘肃省民勤县人,目前尚健在的年龄最大的仿古地毯老艺人之一,今年已经85岁。他性格木讷、不喜言谈。他的绝技是补救鼠啮虫咬的破旧地毯。他只用一根棍子支经,可将破毯补得天衣无缝,此类绝技如今已鲜见矣。他还擅长画大型“龙抱柱”毯图案,画时不用桌案,只在蓝球场铺开纸张,笔走龙蛇、一气呵成。

唐希伟,甘肃民勤县人,他染线经验丰富,特别对靛蓝、媒介色凭眼力和感觉可判断毛纱上色深浅,在国内西部省区多弟子,在上世纪70年代,他是各地厂家争抢的技术专家。

新一代地毯工人多为女性,故曾有人称地毯厂为“女儿国”。

白玉兰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自治区级劳动模范,她较好地继承了前辈地毯艺人的织作技艺,她织作的地毯洁净俏丽、打纬匀称。曾有人说她织作的地毯和她本人一样美。

张淑萍,痴迷地毯技艺,有名的织毯高手,曾在1989年到1995年的七年中编织地毯2766.65平方英尺,按当时的规定任务计算,她平均每年完成1年零8个月的工作,七年的时间做完了15年的的工作。1999年她超额完成235.16平方英尺的地毯,一年完成两年零3零工个月的工作,平均毛纱消耗每英尺为0.77公斤。被行内誉为“织毯女状元”。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女职工”。

曹淑霞,织毯技艺高超,所织地毯图案形象毕肖,毯面平整,宛若机织。她亲手织作的地毯多被地毯爱好者收藏。在国内多次得奖,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上世纪80年末企业遭遇“羊毛大战”大伤元气,

这是阿拉善仿古地毯业的“滑铁卢”,给企业造成极重的“内伤”。阿拉善仿古地毯业开始由盛而衰,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文化的多元化已经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已被流行文化、西方文化所席卷,地处阿拉善的仿古地毯制作业的生存、发展、保护同样都面临严峻的形势。地毯工人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地毯织工队伍大量流失。最终在2004年8月关门歇业。如今在阿拉善40岁以下的人中已无人会编织地毯了。

阿拉善仿古地毯曾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地毯业曾一度成为阿左旗出口创汇的利税大户,也为阿左旗安排了大量就业岗位,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这些年中国地毯出口快速发展,年出口增幅在20%以上,可惜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呈现萎缩状态,地毯的织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一直以来阿拉善的有识之士都为拯救阿拉善戈壁这朵奇葩在进行不懈的努力,阿左旗恒瑞翔地毯公司在阿拉善地毯业式微的情势下,勇敢地承担起继承和保护阿拉善仿古地毯制作技艺的责任,聘请有经验的阿拉善地毯艺人加盟组织起来从事仿古地毯的生产与销售,近十年来对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原料收购、生产加工、销售经营、文化底蕴的挖掘整理等各织作生产环节都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保持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原汁原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占目前阿拉善仿古地毯年销售总额的70%左右。这是阿拉善仿古地毯重新振兴的希望。但从事地毯业面临很多压力。

如今在被曾经称作“仿古地毯故乡”的阿拉善左旗除了恒瑞祥地毯有限责任公司之外,还有几家小作坊也都在惨淡经营,如果现在不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阿拉善仿古地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可能成为永远的历史。这些都是每一个热爱阿拉善的人们所不想看到的结果。和任何一项民族工艺一样,只有政府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它才会减缓消失的速度。

地毯织作是一项工艺繁杂的工作,个人力量无法应对产品升级,产品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单一,无力对生产环节进行技改,工艺技术多已简化,传统多有遗弃。

保护好阿拉善仿古地毯织作技艺,仅凭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才能够动员社会的力量来共同保护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发展。

仿古地毯织作属于劳动密集性行业,劳动强度大,工艺繁琐、附加值低,不能吸引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学艺,很可能会导致织作工的断档。

地毯行业属于微利行业,地毯业从原料投入到产品产出,一般半年为一个周期,而且资金的需求量又很大。地毯行业的劳动强度大,但技术含量却很高,一直以来地毯的附加值并没有真正得到开发,地毯的真实价值并没有体现。

目前经营地毯用工成本过高,而工人收益又太低。按照《劳动法》的要求,企业要给职工上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五大保险。现在一个织作工八小时工作的月收入不足600元,许多地毯织作工宁愿选择当环卫工人也不去织地毯。收入是制约织作工继续从事织毯业的根本原因之一。就目前的比例,生产者如果按相关规定的最低标准缴纳各种保险,每平方英尺直接亏损17.41元,所以生产者很难有能力为织作工缴纳各种保险。

地毯价格和价值背离,价格和织作工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距甚远,经营者的利润甚微。

由于没有场地,现在阿拉善地毯的生产只有零星织作工序,它的后道工序如选毛、染线、片花、洗毯(如若出口还要造旧)等工序都无法进行,此项技艺正在加速消失。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凝聚的深刻内涵,将其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有益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阿拉善仿古地毯制作技艺它既是阿拉善历史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如今这个根还在,一旦这个根断了损失就无法弥补,这方面急需政府的作为,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无力全部承担抢救保护非遗的重任。现在是抢救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时刻。

阿拉善仿古地毯是我国独有的民族工艺,质朴含蓄的阿拉善仿古地毯表现了阿拉善草原文化的永恒魅力,见证了戈壁文明的发展历史,这朵大漠奇葩是阿拉善各族儿女共同培育的结果,也是阿拉善各族人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阿拉善仿古地毯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已成为阿拉善一款地道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阿拉善仿古地毯业的存亡已到非常关键的时刻,只有人民政府的重视关心,社会各界的关注,组织挖掘其文化价值,阿拉善仿古地毯这朵中国西部的奇葩才会再现勃勃生机,重新绽放昔日的光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很赞哦(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