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音案例 > 历史专题片

《滦河故事》第四集解说词配音文稿专题片宣传配音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22-11-18 09:14:12 阅读数:425人阅读

解说:

在人类发展史上,战争是征服的代名词。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征服,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征服,正义和邪恶之间的征服,贯穿在战争的全部。人类的历史,是发展的历史,也是战争的历史。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进程中,战争,总是一丝不苟地为文明做着注解。朝代的改换,更多地表现为战事的更迭。唐、宋、元、明、清,又有哪一朝皇帝的圣旨上没有书写过“战争”两个字?

人类发展史

在古代,每一个民族都会挑选一条河流,作为他们的栖息之地,因而河流又常常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分界线。当战争袭来的时候,河流总是最真切的目击者。她在孕育文明的同时,也不得不接纳战争。滦河,就是这样一条河流。翻开滦河流域各州县的地方史志,你会发现,每一册里都记载着当地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从河的源头到河的入海口,从古代到今天。让我们穿过如丛的刀剑,透过红色的帷幕,去触摸那冰凉的铁衣、金柝吧!一匹老马带我们走近春秋,走近战国。这个发生在滦河中游的老马识途的故事,描绘了公元前664年齐恒公出兵救燕,灭掉令支、孤竹的那场战争。这,或许是滦河流域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战争。

此后,烽火连绵,战马嘶鸣,战争的历史伴随着滦河流域各民族之间的争斗、交融,延续了两千多年。管仲、秦开、曹操、田畴、萧燕燕、韩德让、忽必烈、戚继光、康熙,都已成为滦河战争史中熠熠生辉的人物。历史,特别让人们记住了乌兰布通之战、滦州起义和喜峰口血战。这是三次意义各不相同的战役,而它们竟然发生在同一条河上,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冥冥中的安排?在滦河上游,木兰围场的北部,有一座类似红色泥坛的山峦,汉语叫红山,蒙语称为乌兰布通。1690年,著名的痛击噶尔丹叛乱的乌兰通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主持人:

噶尔丹是清初我国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民族分裂主义头子,一个凶恶狂妄的野心家。在夺取了准噶尔的统治权以后,噶尔丹对邻近部族发动了一系列兼并战争,控制了青海和西藏,征服了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哈萨克族,进而把进攻的矛头直指蒙古高原,并率领判军大举南下,迅速逼近乌兰布通。

噶尔丹武将将军

解说:

这时,已经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后的康熙正欲一展治国方略,怎能坐视国家统一受此威胁?36岁的皇帝决定首次亲征,平息叛乱。1690年8月1日,从喜峰口,古北口逶迤而出的清军和噶尔丹叛军相遇在乌兰布通。佟国纲、佟国维、格斯秦等清军将领争先陷阵,奋勇杀敌。猎猎的旌旗遮天蔽日,挥舞的战刀寒光夺目,拼杀从正午一直持续到深夜。这一仗,叛军血肉横飞,尸骸狼籍,噶尔丹大败而逃。胜利的乌兰布通之战标志着象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彩虹再次横亘在中华版图上。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每个朝代发生的战争都较多地表现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立。西汉与匈奴的对垒,东汉对乌桓的征伐,女真族首领把汉族皇帝掳到北国坐井观天,岳家军将领把金国君主骑在跨下仰天大笑,元上都的繁华被红巾军一把火烧成灰烬,大明朝的江山要靠万里长城抵御塞外的箭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越是频繁,这个朝廷越是芨芨可危。

但唐朝和清朝却是个例外。唐朝,一个开放的朝代。强盛的国力来源于唐朝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各民族博采众长,平等相待。在唐朝日渐壮大的同时,突厥、回纥、契丹、吐蕃、南沼等民族也获得了发展。

清朝的初期曾经充满了血腥和杀戮,“七大恨”、“文字狱”,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使汉满民族出现了极端的对立。但后来的皇帝渐渐改变了这种对立,转而注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即使是乌兰布通之战这场战争,也是建立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之上。

《滦河故事》第四集解说词配音文稿

发生在滦河上游的乌兰布通之战,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然而300多年后,在滦河下游的滦州,却爆发了一次旨在推翻满清封建帝制的武装起义。历史在不断地掀开新的一页。1911年的辛亥革命,首义于湖北武昌。而在距离北京只有200多公里的滦州爆发的这次大规模起义,不亚于在清政府的心脏插上了一把尖刀。

起义在1911年12月31日爆发,随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宣布“本政府设于北京,暂设滦州”,通电全国,照会列强,发表文告,百官就职,并立即发兵西进,直取津京。虽然中途失败,但起义震撼清廷中枢,是导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的直接因素之一。国民政府曾经发表政令说: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

滦州,从此成为历史的纪念地。

采访嘉宾:

唐向荣(河北省辛亥滦州起义研究会副会长)

按照研究发现,滦州起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远远不是多年来社会上所流行的看法,一般认为滦州起义是响应武昌起义,因为它确实发生在武昌起义之后,但实际上它的策动远在武昌起义之前,实际(在)1911年3月,阴历3月,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的战略重点就开始北移,在他的意念里叫做“辛亥北方革命”,他还讲辛亥北方革命固重于目前一切也,比一切都重要,可见这是孙中山北方革命的一个重大部署,现在我们认为“滦州起义”是群众的一个俗称,站在同盟会和孙中山的角度,应该叫作“辛亥北方革命”,对辛亥北方革命怎么定性呢?这原来就是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搞革命之后17年间,同盟会与清政府的最后一战,是清政府(皇帝)退位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所以孙中山亲笔题词“滦州大计,石庄联军,将犁虏廷,建不世勋。”(说)建立了世上少有的功勋,他不叫“滦州大战”,而叫“滦州大计”,这就是一个整体部署。李大钊也有题词“这是历史的纪念地”,而台湾的史籍又讲:滦州是近代史上辛亥举义之胜地,这些评价,都远远超出滦州本土的范围,(全)是把它放在辛亥革命的全局来评价,我们现在也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评价它的意义。

《滦河故事》第四集解说词配音文稿专题片宣传配音

解说:

滦河,和中华大地上的千百条江河一样,都曾经历过一段黑色的岁月,这就是太阳旗耀武扬威的年代。在那段凄惨的日子里,高山呜咽,河水染血。滦河,经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残酷的蹂躏。1931年9月18日,觊觎中华大好河山已达半个多世纪的日本强盗,终于亮出了罪恶的战刀。他们像一群从地狱里冒出来的魔鬼,肆意杀戮,戕害生灵。妇女被强奸致死,孕妇被挑开腹部,婴儿被摔死在墙头,男人被当成射击的靶心。在魔鬼们的狞笑声中,美丽的田园变成了焦土,祥和的村庄变成了废墟。

这,就是日军杀光、烧光、抢光造成的恶果。当一个民族企图用武力灭绝另一个民族时,必然遭到这个民族殊死的抵抗。在滦河中游的河北省迁西县喜峰口村一个农家院落里,倒卧着一块厚重的石碑,这就是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在喜峰口血战中战死的将士招魂用的石碑。在这场闻名中外的血战中,骄横跋扈的日军终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33年日军大举进攻华北,长城抗战全面爆发。3月9日,日军占领长城重要关口喜峰口。国民党29军在军长宋哲元的率领下,奋勇抵抗,敌我双方在喜峰口长城沿线展开了激烈战斗。当晚,37师师长冯治安命令109旅旅长赵登禹:扬已所长,克敌之短,组织大刀队,夜袭敌营。当夜子时,五百铁汉臂缠白巾,手持大刀,出其不意,潜登山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敌阵。寒光起处,人头滚落,这一战砍杀日军500多人。随后,在5天的激战中,又打死打伤日军四千多人。气吞山河的喜峰口血战,使曾经叫嚣三个月侵吞中国的日军哀叹:自明治维新以来,从未遭受此种惨败。

采访嘉宾:

刘大为(军旅作家)

喜峰口战役

喜峰口战役可以说是整个长城抗战最精彩的一幕,29军将士们的英勇抗战充分反映了抗击日寇、消灭日寇、以血还血的英勇精神,大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当时天津的《益世报》曾经发表社论,把这次战役比作法国的凡尔登战役,我现在手里拿的这把大刀,就是当年29军战士们使用过的,用这把刀曾经砍杀过十几个日本鬼子,后来麦新同志根据喜峰口战役的情况,写了一首《大刀进行曲》,传唱全国,每个人都在唱,抗日战士都在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解说:

喜峰口血战过后,滦河两岸的抗日烽火越燃越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英勇的滦河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血肉长城。

采访嘉宾:

李运昌(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

最大的损失,是敌人集家并村搞无人区,这个损失最大,过去没有(进行)综合和宣传,因为当时还不了解全部情况,敌人搞无人区,是关东军司令部(下的命令),日本大本营批准的,无人区叫“无住禁作”地带,(从)九门口到独石口沿长城700里地(敌人)烧了1万7千个自然村,成立了2500个“人圈”、圈进“人圈”的有140万人,搞无人区的时候,(群众)不进“人圈”就被打死,光被打死的人就有10万,他们又抓了15万民夫,到东北修国防工事,在中苏边境上修工事,这些人15万只回来二、三万人,大部分没有回来,也就是死了,以后就没消息了。我们坚持无人区斗争的老百姓,始终不进“人圈”的有5万人,热河那时候妇女生孩子都没(法在)家,(光)五指山附近,叫“雪儿、冰儿”的孩子就有5个,都(出)生在冰天雪地里,(在)热河无人区我们损失的人数,跟南京大屠杀差不多了。

解说:

《滦河故事》第四集解说词配音文稿专题片宣传配音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随后进行的解放战争中,滦河,再次目睹了共产党人的壮举。降化中学的一声巨响,让滦河永远记住了舍身炸雕堡的英雄董存瑞,记住了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在滦河两岸的先烈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很赞哦(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