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河纪行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配音之明城清柳
大清河在开原境内100多公里的旅程中,见到了明代时期建造的长城,见到了清代的柳条边,亲眼目睹了它们由盛到衰的过程。
开原境内里的明长城,又称辽北长城,全长529里。西起的辽河北岸西老边,经定远堡、五棵树、老虎头、双楼台、古城堡,又经昌图县所属那几个边堡,再北上经开原莲花大台山连镇北堡。
辽西长城建于明初正统的七年,为辽东都司都指挥使毕恭主持所修筑,以土筑长城为主,镇北堡为辽北长城最北端。相传清朝康熙皇帝还在镇北堡附近的村子里喝过茶,那个村子就是现在的莲花镇茶棚村。
辽北长城的东段北起镇北堡,经糖坊、再拐入到开原后经杨庄子出界。建于明中叶成化十五年,以劈山长城为主。
辽北长城内的城有开原城和中固城。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20子朱松为韩王,驻守开原。
明代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异族对内地的侵扰,因此它的布局和构造都是为了这一目的而修建的防御性障塞。基本上是由城墙、墩台、边堡关隘,与守卫城所组成的防御建筑。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建筑工程。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城墙就比较低一些,地势较平缓的地方,城墙就比较高一些。城墙内部较低,外部较高,充分体现了因地形、地物、地势的原则修建,现在开原境内的有些乡、村公路就修建在明代边墙基上。开原境内威远堡到铁岭县横道河子的三道岔儿堡,是利用自然地形在山脊上砌的石墙;有的是依山走势人工劈山凿石而成墙。
开原在历史上是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保卫这一战略要地,明朝廷先后用60年时间,在开原三面修筑城墙、边堡、边关、烽火台,至今很多遗址仍尚存。开原还是中国明长城乃至燕秦长城的最北端,历史上是军事功能最为齐备的长城防御体系,极具文物及旅游价值,是前人留给开原人民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旅游资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长城以其历史之久远、工程之浩大和身姿之雄伟而闻名于世。而在长城的东部,山海关与东北明代长城衔接的地方,300多年前,曾有一条与长城相媲美的绿色长城横亘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这就是清代的柳条边。
柳条边,俗称柳边。中国清代视满族兴起的东北为“龙兴之地”,在封禁地区修浚边壕,沿壕植柳,称柳条边;又名盛京边墙、柳城、条子边。
清朝统治者修柳条边还有一层深意,企图借以禁止汉人进入边内的满族聚居区,防止满族汉化,保持满族的“国语骑射”的习俗。
柳条边是在一条三尺高、三尺宽的土墙上,每隔五尺就插柳三根,各树之间再用绳子连接,即“插柳结绳”,形成柳帐。如若过边,必走边门。
清廷军方在柳条边设十六座边门,统由满族八旗兵驻防,归盛京兵部统辖。盛京兵部又将各边门交由各地驻防城代管。当时,开原城守尉就统辖三座边门。这三座边门是法库门、威远堡门、英额门。其中,最知名的是威远堡边门,被称为“三省同衢第一门”。咸丰年间又增设了马千总台边门,由威远堡边门兼管。
开原境内的柳边,西起庆云堡西的三台子,东至林丰乡的新边、湾子沟。过境柳边长达三百里。目前保存尚好的还有金沟子镇西北孙家窝棚、城东乡秀水村等柳边遗址。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明长城很坚固,仍挡不住努尔哈赤铁骑的冲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清柳边很稠密,但边里边外各族人民照样来往,封禁界线渐被突破,到乾隆年间,柳条边已形同虚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