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音案例 > 纪录片配音

《故宫》央视专题片解说词配音(第六集)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23-05-13 09:30:02 阅读数:472人阅读

故宫藏瓷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瓷器,是我们这个善于创造,并深赋美感的民族曾经所独有的。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

《故宫》央视专题片解说词配音(第六集)

中国人把那个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中国人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中,成就出这种美丽的器皿。它曾经是武则天供奉佛指舍利的至尊之器;是宋徽宗宫廷院落中雅致的摆设;是元世祖进行东西方贸易的贵重商品;是永乐皇帝赐予外国使臣的珍贵礼物;是雍正皇帝亲自参与创作和设计的艺术品;也是中国每一个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更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中无处不见的珍宝。它跨越千年的时空,成为今天紫禁城里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如今在这座博物馆里所收藏的150万件文物中,约35万件是瓷器。据耿宝昌先生自己介绍说,这些瓷器他都曾亲自鉴定过。而在这其中,和他最有缘分的,是一对高不过两寸的小瓷杯。它是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是故宫博物院里最珍贵的藏品之一。70年前,当耿宝昌先生在琉璃厂的古玩店作学徒时,就曾和它有过一面之交。这对瓷杯最初的主人,是统治大明帝国的成化皇帝。

据传说,明成化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481年。主持日常朝政的大臣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们的皇帝了。此时的皇帝朱见深,经常和自己最宠爱的万贵妃,在后宫里寻欢作乐。为了讨这个比自己大17岁的女人的欢心,成化皇帝命令景德镇的工匠,特制出一种小巧玲珑的酒杯给她把玩。这种绘有子母鸡图案的,叫成化斗彩鸡缸杯,目前世界上仅存十几只。而绘有蝴蝶、兰花和小草图案的成化斗彩三秋杯则更为珍贵。世界上保存完好的仅有一对儿,现在珍藏在故宫博物院。这些小小的杯子一出世不久,就被当时的文人,称赞为天下酒器中的极品,其鲜嫩而淡雅的风格旷绝古今。

时间已经过去了500多年,成化皇帝和万贵妃曾经把玩过的这些瓷器,有的至今仍然收藏在这座宫殿里,有的已经散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35万件瓷器中,绝大多数都是这座宫殿曾经所独有的,这些瓷器与生活在这座宫殿里不同时代的主人,发生过很多的故事。斗转星移之间,它们大都成为了今天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经典艺术品。

它是温润的玉,它是晶莹的冰,它是山水之间的青翠。这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这种瓷器的赞美。它就是秘色瓷。这是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到的,最早为皇宫专用的瓷器。在将近数百年的时间里,关于这种瓷器,有很多神秘的传说。关于它是否存在,关于它的来历和名称,曾经众说纷纭无有定论。直到1987年,13件秘色瓷,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这种争论才结束。目前仅存于世的秘色瓷数量尚无考证,故宫博物院在新中国成立后,收购有三件藏品。这种神秘的瓷器,即便是明清两代的皇帝,也难以见到它的真容。乾隆皇帝曾经做诗感叹: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

《故宫》央视专题片解说词配音(第六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明洪武二年,御窑厂正式在景德镇设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它由朝廷督办,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瓷土,专门生产皇家使用的瓷器。这些瓷器禁止民间使用和买卖,烧制手段和配方对外严格保密。贫穷出身的朱元璋,也就是在设置官窑的这一年,出于节约的目的,规定将祭拜天地的礼器,改为瓷器。过去这些礼器,都是用金银器和玉器制作的。后来明成祖朱棣,带头将吃饭使用的玉碗换成瓷碗,还将随葬时的明器,对海外臣国的赏赐换成了瓷器。

这是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明永乐青花压手杯。在它的内底,写有“永乐年制”的字样。这是中国官窑瓷器上,第一次出现皇帝的年款。从此以后,新皇帝登基,都会在他新烧的瓷器上,写上自己的年号。这也成为中国官窑瓷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皇帝的提倡和带动下,明朝瓷器的烧造水平又得以提高,并开始大规模生产。那个时候,景德镇“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一位到过景德镇的法国传教士,形容其制瓷的壮观场面“白天浓烟遮蔽了云彩,晚上窑火映红了夜空”。那些烧制好的瓷器,将被带到世界上各个文明地带。那些从扬州、广州、泉州出发的,中国的、波斯的、葡萄牙的和以后英国的船队,满载着瓷器,驶向印度、阿拉伯半岛、欧洲、甚至非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里烧造的最精美、品质最高贵的瓷器,却只会运往一个地方,这就是北京紫禁城。

这些瓷器,就是当年从景德镇运到皇宫的,明代官窑瓷器。现在故宫博物院不仅收藏着专为皇家烧制的御用瓷。也收藏着,元明时期向海外输出的贸易用瓷。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花瓷。这种白底蓝彩的瓷器淡雅青翠,被后世称为人间瑰宝。公元2005年7月,在英国佳士德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青花瓷,拍到了2.3亿元人民币,这创造了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格。这是现在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元青花大盘。这是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这种青花釉里红,比单色青花还要名贵和稀少。中国青花瓷起源于唐,兴盛于明。它的制造,到了明代,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都达到了一个最高峰。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宫博物院藏的永乐宣德青花。

永宣青花,采用郑和从西洋带回来的外来青料,俗称苏麻离青。用这种颜料能烧出浓艳的色彩,它在瓷器表面,烧成独特的斑点。形成了类似中国水墨画般的晕散效果。就是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与茶叶、丝绸一起,作为最受欢迎的中国商品,运往亚欧非三大洲。从元到明,大规模的海外运输中,到底有多少艘运送中国瓷器的船只,被大西洋还有印度洋的波涛吞灭,已经无人所知。幽深的海底,沉睡着多少秘密,每次打捞,都有激动人心的发现,让人意外的惊喜。

陶瓷质地脆弱,非常容易损坏。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发生的复杂变化,往往是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所以中国古人说,一件好的陶瓷烧成,要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巧。一些器型、质地、图案和色彩俱佳的精品,甚至是工匠们终其一生而求之不得的。但精品依然流传到了今天。这就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官窑最有代表性的瓷器。耗费很多人力物力烧造的官窑之作,据说稍有瑕疵便会被当场砸碎,就地掩埋。这是今天景德镇明代御窑厂的遗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埋藏在那个年代土壤里的,官窑青花碎片。

陶瓷

而在紫禁城里埋藏碎瓷片,也曾经是太监们的一项日常工作。据记载明清时期,皇宫内所使用的瓷器,即使破损了,也不能随便处置,必须找专门的地方掩埋,不能有一片碎瓷流出宫外。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在院内多处施工时。挖出过大量各个年代的,陶瓷器碎片,完全证实了这一记载。

这是位于故宫博物院北路的北五所。从故宫院内挖出的碎瓷片,已经成为陶瓷专家研究古代陶瓷的最好标本。而清洗瓷片,也就成为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组,经常进行的主要工作之一。

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耿宝昌:“它为什么也不写字这个问题呀,康熙没款的东西,还是官窑还是民窑,历史上就没有把它弄清楚。在过去约定成俗的一句话叫客货,客货是什么,就是外销的东西了,等于外销瓷了,那不是官窑。有的说康熙时候,康熙皇帝本身啊,不愿意让写皇帝的年款。说这瓷器容易打碎,打碎以后当垃圾一样就扔了,把皇帝就扔了,所以康熙不好尊号。”

皇家之物就会被打上皇帝的印记,皇帝的审美情趣、性情爱好以及他的政治抱负,都会深深地影响不同时代瓷器的制作。

大清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八岁的康熙皇帝刚刚登基。专管宫中事务的司礼大太监吴良辅,便被孝庄皇太后下令捕杀。由明朝设立的太监专权的十三衙门被撤销,另立内务府。内务府由皇上直接任命亲信管理,负责宫中的一切事物。内务府下设的造办处,掌管宫廷内一切器物的制造,下设如意馆、金玉作等几十个部门。瓷器的生产,则由内务府总管直接负责。

从康熙开始,清朝皇帝对瓷器烧造所投入的心血,远远地超出前朝君王。但康熙对中国瓷器最大的贡献是,他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珐琅彩瓷。那个时候,法国传教士进贡来一些铜胎画珐琅,让康熙皇帝几乎是一见钟情。他决定在宫中尝试制造,并将这种珐琅工艺,移植到他所喜爱的瓷器上。为了全力烧造珐琅彩瓷器,康熙皇帝在造办处下,专门设立了珐琅作。

瓷胎画珐琅的烧制方法,和其他瓷器都是不同的。它是唯一在皇宫中搭窑烧制的御用瓷器。当陶瓷的素胎在景德镇烧好后,再将素胎运至紫禁城内,由宫中画师画上图画,上好彩料,然后在宫中烧制。为了方便康熙随时亲临作坊巡视督察,烧制珐琅彩的小窑,搭设在了养心殿。一件瓷器,由皇帝直接授意,亲自过问并且就在皇宫内烧制完成,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是绝无先例的。

康熙皇帝

铜胎画珐琅来自西洋,康熙广为召集会画画的外国传教士。甚至每见到一个传教士,就会问他是否可以作画。如果回答是,那么这名传教士,就会被半强制地请进宫内,与工匠们一起烧造珐琅彩。康熙五十六年的三月,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马国贤,在写给欧洲同行的信中这样写道:皇上开始非常喜欢欧洲珐琅画,命欧洲画家来画珐琅,我们必须将一整天和卑贱的工匠们同作息,于是言称不曾学过画珐琅,而且也故意不学此技术。我们将画画的其劣无比,于是皇帝下旨作罢。在康熙皇帝的直接督管下,珐琅彩瓷器,终于在康熙去世前烧制成功。这一时期康熙珐琅彩,还是和铜胎画珐琅风格一致,图案多以花卉为主,珐琅颜料也全部依靠外国进口。

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继位。他继承了父亲的江山,也继承了康熙皇帝对珐琅彩的酷爱。但是在雍正六年以前,珐朗彩瓷器进展还是比较缓慢。主要是在康熙到雍正六年以前这段时间,珐朗彩瓷器用的珐琅料,还需从西洋进口,颜色也只有八九种。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当时就让他最信赖的十三弟允祥,来负责内务府造办处的工作,也具体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到雍正六年,国产珐琅料终于炼成,而且它烧炼出来的花色品种比进口料还要多,足以保证珐琅彩瓷的创新需要。

雍正对珐琅彩瓷器的痴迷,比他的父亲康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之余,还经常亲自设计瓷器的样式。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

雍正六年二月十七日这一天,雍正皇帝处理了多件国家大事。上午他先到中和殿保和殿,检视第二天到先农坛祭祀的准备工作。回到养心殿后,他批阅了三份奏折,又发了两道谕旨。就是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他还对珐琅器的器形、花样、材料,做出了细致的批示。这是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现在的研究者评价这些瓷器,淡雅、清新、有着隽永的审美。

他跟康熙时候的风格有所不同,基本上摆脱了铜胎珐琅彩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珐琅彩瓷,直接让当时著名的宫廷画家用珐琅料在白瓷胎上彩绘。在这些瓷器上,出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所崇尚的梅兰竹菊和意境悠远的山水画。在中国八千年延绵不断的陶瓷发展史上,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古陶瓷顶峰期的作品,它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雍正在信奉藏传佛教的同时,也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他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古朴自然。所以,以沉静雅素为风格的宋瓷,深受雍正皇帝的喜爱。雍正对宫廷瓷器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宋五大名瓷的仿烧,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雍正八年八月初七这一天,他来到文华殿经筵讲学。而就在这一天,他还下令要求御窑厂仿烧宋代钧窑瓷器。这就是雍正仿制的钧窑鼓钉洗。这是真正的宋钧窑鼓钉洗。钧窑瓷器,以红蓝相间的钧红釉闻名于世。民间一直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等等说法。

据传说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他非常喜欢。汝窑工匠按照他的要求,烧成了这种淡青色的瓷器。宋代五大名瓷中,传世最少的是汝瓷,全世界不足百件。北京故宫藏有20件,现在一部分在台北故宫,一部分散落在世界各地。

明代《宣德鼎彝谱》中记载: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从这个记载中,后世得知,宋代有五大名瓷流传于世。紫禁城所藏的宋五大名瓷,曾为宋朝皇家御用珍瓷。哥窑釉面布满开片,开片由深黑色大开片与褐黄色小开片交织而成,俗称金丝铁线。官窑瓷器,以粉青釉色为最大特点,造型典雅古朴。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一个烧白瓷的瓷窑。定窑瓷器讲究刻花印花装饰,它的印花水平居宋代各窑之首。

这些瓷器,目前是故宫最珍贵的藏品之一。它们是中国瓷器制造史上的第一个历史高峰。

中国瓷器的工艺水平,在清朝康雍乾时期达到了又一个高峰。当雍正的儿子乾隆即位后正经历着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太平盛世。而这个时候,作为陶瓷中心的景德镇人口竟达百万。而为皇家制瓷的御窑厂作坊多达23个。

乾隆三年,他命宫廷画家为他绘制《陶冶图册》。这本图册详细得纪录了御窑厂的生产状况,展示了乾隆官窑开发的新技术。对官窑瓷器生产的二十个工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将整个官窑烧制流程规范化了。乾隆以帝王之尊,亲自策划陶瓷的生产。包含着乾隆想表达亲民勤政,以德治理天下的政治理想。

祀神酬愿,是《陶冶图册》中记载的,陶瓷生产中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关于这个工序,曾有这样一个传说。明万历年间,根据朝廷命令,烧制大龙缸,每每失败。期限将至,工匠将受到惩罚。一个叫童宾的工匠心忧如焚,为救这些人,自已跳进窑火中,大龙缸终于烧成。

后人为了纪念他,供奉其为窑神。每次烧窑前,都要烧香祀拜,以求保佑烧窑成功。

《陶冶图册》上的这些文字,是一个叫唐英的督陶官奉命撰写的。唐英十三岁起在养心殿做杂役,他善画能诗,还擅长编写剧本。雍正六年,唐英因办事干练受到赏识,而被派驻景德镇御窑厂监督窑务,做督陶官年希尧的助手。他用三年的时间,谢绝一切社会活动,和工匠们同吃同睡,苦心钻研。在雍正九年的时候,他已经从一个外行变成技艺精湛的陶瓷业专家。

在乾隆二年,唐英成为正式的督陶官。他督导陶务前后二十多年,在这期间景德镇所制的陶瓷,被后人公认是瓷中珍品。无论在品种的仿古创新方面,还是在器物的制作技艺方面,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唐英因此而成为历史上最不同凡响的督陶官。这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乾隆时期唐英督制的瓷器。乾隆时期,陶瓷生产的管理更为严格。尤其是对督陶官的要求甚严,颇似今天的问责制。那个时候,即使像唐英这样的人,也会动辄受罚。

乾隆皇帝画像

乾隆十三年,年已66岁的唐英,接到了乾隆皇帝的圣旨:此次唐英进呈瓷器,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将这次呈进瓷器钱粮,不准报销,著伊赔补。

结果这次烧造的四百六十七件瓷器,所有的费用全部由唐英自掏腰包。

这是唐英进呈的创新之作:粉青釉交泰瓶。“交泰”是取《易经》中,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时运亨通之意。它上下两部分互相勾套,既可活动,又不能拆开。这件粉青釉交泰瓶,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一件也是唐英烧制的,粉彩八卦如意转心交泰瓶,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这个转心瓶由三部分组成,除瓶体外其他部分都可以转动。特别是颈部的转动部分,与瓶体构成了一部天干地支的万年历,既美观又实用。

乾隆本人表现于瓷器的关心,其实与他关注别的文化事业一样,强烈希望创造非凡与超前的理念。乾隆皇帝无微不至的参与和督陶官的努力,使得乾隆官窑出现许多创新之作。

这是景德镇御窑厂为乾隆皇帝烧制的一件,中国陶瓷史上空前绝后的作品。这个高将近87公分的大瓷瓶,被称为瓷母。它总共汇集了15种釉彩,16道纹饰,彩绘12幅吉祥图案。此前历朝历代都未能烧制成的,这样硕大且工艺复杂的精美器物,扣合着乾隆皇帝,对自己“十全老人”的评价。

当乾隆拥有这件登峰造极之作时,他自己统治的这个帝国,正创造着中国历史上,文化和艺术的一处高峰。他拥有的疆土如此广大,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如此多姿多彩。但是随后的五十年内,这个王朝将面临从未有过的困境和灾难。他的儿孙们,不再享有天朝大国的安宁和富强。一个王朝的败亡很快到来,在此后的岁月中,中国的宫廷御制瓷器每况愈下。直到宣统三年,清朝灭亡,官窑生产成为历史。而紫禁城所拥有的,跨越千年历史的瓷器珍宝,也在这个历史的动荡中,开始散落。

从清末开始,一大批藏于深宫的瓷器珍品,先后流失。历经战乱、坎坷,辗转国内、海外,留下许多人与物之间,情感与缘分的故事。当成化斗彩三秋杯,从宫廷流入民间后,耿宝昌与它的第一次接触,就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个乱世之秋。二十年之后,耿宝昌与稀世珍宝三秋杯,再次相逢。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故宫博物院的瓷器收藏,又开始了新的一页。从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两万多件瓷器,陆续收藏进故宫博物院。

2005年9月26日,从18世纪沉没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上打捞上来的,181件中国外销瓷,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城楼展厅展出。展览过后,它们中将有18件永久留在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35万件藏瓷中新的成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很赞哦(0
标签: 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