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音案例 > 纪录片配音

原平炕围画纪录片解说词配音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23-03-25 09:30:02 阅读数:334人阅读

在山西省北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叫原平。东西两面的绵亘群山,成为这座城市历代的天然界域;一条古老的北方河流,经过这里,温润着勤劳质朴的人们。自西向东,滹沱河水不断注入新的水源,随着时间的流逝,带走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场景,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一座座土炕,土炕上繁花似锦的炕围画,成为每个原平人关于“家”最原始的记忆。山西地处黄河流域,气候四季分明,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很大。为了适应这种气候,人们都用烧火炕来进行取暖。

原平炕围画纪录片解说词配音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土炕》中写到:“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以发火,谓之‘炕’。”在原平这样的高寒地带,“炕”的分布尤其广泛,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土炕”进入了每家每户,是民间御寒的最佳发明。樊乐园考察完古老的炕围画,匆匆赶回公司和他的老伙计们汇合。

2011年,在原平民营企业家李秀全的带领之下,亢怀柱、樊乐园热心加入了恢复原平炕围画的工作当中。李秀全亲自拜访了弓进寿、亢锦、王焕申、李银锁、何申才等原平炕围画老艺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鼓励他们重拾画笔,复兴原平炕围画。而在此之前,这些过去名声大噪的画匠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纷纷转行谋生。2012年,《中国山西-原平炕围画》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艰难创作,在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上大放异彩,一举夺得最佳作品奖。2013年,“原平炕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原平炕围画,也一度被称为“即将消失的技艺”,随着滹沱河汇入大海,走向未知。

据《原平县志》载:“从班村发掘的宋代墓葬壁画证实,早在北宋时期,原平的炕围画已在达官显贵的居室流行,至明末逐渐普及到广大乡村。”起初,人们为了有效防止炕围墙皮脱落,或减少衣被的磨损,就在沿炕一周的墙上,刷胶矾水调的细黄土或图纸色粉,形成了最早的炕围子。后来,随着民俗生活的需要,一些民间画工把用于宫廷、殿阁、庙宇、楼台的装饰彩绘技术移植到室内美化装饰方面,在炕围子上面赋彩绘画,逐渐形成了炕围画艺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山西炕围画艺术最盛行的年代。

弓进寿是原平市新原乡张村人,炕围画的技艺是父亲传授给他的。他的父亲一辈子以炕围画为生,技艺精湛,在当地小有名气。不论画山水还是花卉人物,弓老都能信手拈来,从不临摹。炕围画一般由花边、画空子、锅台画、灶画四部分组成。

花边有“云边子”、“工字边”、“竹节边”、“福寿字边”、“松竹梅兰”、“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万字不断头”等,俗称“花边一半工”。

画空子居于上下边之间,有“扇子空”、“菱形空”、“圆形空”、“长方口空”等形式,“空”中有历史人物画、戏曲人物画、蔬果花鸟画、山水风景画等。除了可以让墙面变的丰富,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充当孩童的启蒙教育。“锅台画”是炕围画中,面积最大且最突出醒目的一块,大多描绘具有象征意义的牡丹、孔雀、凤凰及娃娃戏莲等。可以体现出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灶画”是民间用来祭扫灶神的,渴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保护全家平安,不生灾难,绘以西瓜、月饼、糖果等。

各式各样的美丽花边、日常生活中的花果鸟鱼,被朴实的人们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涵义,蕴涵着他们对生活美好的期待。也正是这种来自民间独特而充满人情味儿的祝福方式,成为原平企业家李秀全决心恢复原平炕围画的原因。炕围画的工艺流程比较复杂,整个流程需要经过选料、泥墙、裱糊、刷底、腻平、打磨、拓花、绘制图案、着色、刮钒、上漆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炕围画作画的墙面必须平整结实,因此墙面底子的处理是一项基础工作。传统泥墙要用麦糠和麦秆加泥抹平,再用大白粉刷。现在用砖墙直接用水泥找平,用红胶泥、沙子、蒲或者麻刀搅拌刮平。

原平炕围画纪录片解说词配音

为了让墙体色彩均匀,会在墙体上刷几次立德粉,然后开始糊裱绢和熟宣纸,从而保证墙体表面的韧性和光滑。处理完墙体后,用尺子量好尺寸比例,匠人们开始用着色线绳在墙体上进行打线,把炕围画的基本框架结构定好位置,随后再进行具体的绘制。

炕围画的工具与传统绘画的工具基本相似,又有一定灵活性。四寸排笔用来贴纸。三寸毛刷用来打浆糊。板凳尺用来画线。主要的绘制工具为大、中、小号毛笔。颜色用广告色和水彩笔,适当时候配以立德粉。

起稿。画匠根据墙体大小、按比例尺寸布局位置,用铅笔进行框架结构的描绘。炕围的高度与灶画的高度在同一水平线上,高度在90公分左右。画匠要布局好画空的集合形状,圆形、方形或是扇形,开始画底稿。绘画。选择题材内容,设计边框和画空图案。

设色勾线。画匠可以先勾线再染色,也可以染色后勾线,因人而异。修整画面。修改安排不当的形体、色彩以及整体上的协调。最后一步是罩桐油,在画面全部完成干透以后,先用干净的细软刷子扫去灰尘,再将刷子沾满桐油均匀刷在炕围画表面,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

2009年,经原平市申报,炕围画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誉一时的“炕围画”就此走进展馆与画册,被誉为民间艺术标本。这些对画炕围的技巧侃侃而谈的老伙计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并不是那么明确,在他们心里,炕围子渐渐没有了,可那份厚重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李秀全以他在商界驰骋多年的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老伙计们。他与老艺人共同学习,学习用电脑将绘画技巧融入现代元素。为了让艺人的作品和自己研发的新作品得到保护,他积极申报了十多项设计专利。

在他看来,让老艺人们明白现代化市场化的理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却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就在炕围画老艺人们还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樊乐园的儿子、出生于八零后的樊康却有着更加新潮的想法。山西省太原市,柳巷北路,一个结合传统与创意的展演空间里,有一个原平炕围画的模型。这是樊康为父亲那代人的厚重记忆悉心打造的温馨区域。

樊康在省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是一个平台,一方面与民间传承人达成发展共识,把他们的艺术作品进行免费包装、展示和展销;另一方面为有创意精神的大学生们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吸收传统工艺元素进行再创作。公司的艺术展演空间,除了有原平炕围画之外,还长期展出二十多种传统手工艺项目。展演空间长期免费对外开放,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或民间艺术大师到场展演,面对面地向民众介绍、传授各种手工技艺。对于樊康来说,父亲和他的老伙计们为了复兴传统炕围画,突破年龄与经历,仍然不断努力学习着现代理念,给了炕围画全新的生命。他更应该顺应时代趋势,用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和宽阔的眼界,利用互联网,开发文创产品,给这些手工艺品更加年轻的出路。在省城,八零后樊康带着他的艺术团队,回归传统文化,为民间手工艺人打造新的出路;在故乡,父亲樊康和他的老伙计们努力学习着新知识,迎接不断变换的世界。在滹沱河流淌过的时光里,一幅幅曾经色彩斑斓的原平炕围画,已不单单是一项简单的技能。

对于生活在这里和走出这里的人们来说,炕围画,是一种沉甸甸的安全感与满足感,是一份关于祖辈厚重的记忆,它意味着自给自足的天地,意味着无限的传承,意味着家与人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很赞哦(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