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第二集-电影纪录片解说词配音文案
雍正去世之后,当年的弘历登基,也就是大清帝国的第五代皇帝——乾隆。天刚放亮,乾隆皇帝就来到圆明园中的正大光明殿,会见帝国的各大高级官员,处理政事。 郎世宁:25岁的皇帝意气正发,命我为他画像,庆贺登基,我得到特许,可以跟随皇帝一整天。
与父亲雍正一样,乾隆对圆明园充满了喜爱之情,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大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将近一个世纪的宝贝积累,帝国的财富在迅速增长,圆明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宏伟、庞大。百名优秀的画师聚集在皇家画院,无数工匠没日没夜劳作,为离宫的设计建造汇集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下午两点左右是用餐的时间,这是乾隆一天中最奢华的正餐。皇家饮食复杂而又精致,但每一道菜只能浅尝辄止,即使皇帝很喜欢某一道菜,他也不能多吃。皇帝边上的这个大太监是一丝不苟的监督者。据说,这样做是为了不暴露皇帝的饮食习惯,以免被人投毒。
饭后是乾隆的学习时间,严格的皇家教育造就了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皇帝。乾隆几乎每天都要写诗,史书记载,在统治中国的60年间,他的诗歌竟然达到了42000首之多,相当于一部全唐诗。乾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迷恋于诗歌写作有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极其自负的皇帝,在他的心目中,大清的皇帝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还应该是文人的精神领袖。
乾隆对大兴土木的圆明园极其关注,他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去皇家画院视察。以学者自居的皇帝经常亲自参与设计,皇家画院的设计师,样式房的建筑师,大量的官员以及数万名工匠,所有人都在为日益扩大的圆明园服务。宫殿每天都在增加。
郎世宁:与雍正相比,乾隆总是很从容,他似乎就是为了统治这个大帝国而出生的。晚上,皇帝会选择和一位妃子共度良宵,有专门的太监对此进行详细记录,这是皇家密档的一部分。为了大清帝国的延续,必须保证皇家血统的纯正。 郎世宁:今天早上,我要赶到圆明园,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在宫门口,我遇到法国传教士王致诚,象24年前的我一样,他今天也是第一次拜见大清的皇帝。
从乾隆即位开始,新一轮的圆明园扩建持续了9年,工程刚刚结束,乾隆就带着她最宠爱的大臣,为园中的每一处景观写诗命名。这座旷世园林极大地刺激了第一次来中国的法国人王致诚,他在随后寄往欧洲的信件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印象:“中国皇帝的离宫,无论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极宏伟和美丽,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它相似的东西,中国人在建筑方面表现出来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令人难以置信,我惟有钦佩他们的天才,我不得不承认,和他们比较,我们又单调又却发生气。
这处景观的设计来自于古代的神话,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金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每当薄雾在水面上升起的时候,这里如梦如幻,宛如仙境。乾隆将传说中东海的龙宫移植到圆明园。雍正时期,供电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的心目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
乾隆的自负在日益膨胀,圆明园也越来越豪华。18世纪中期,大清帝国拥有空前的财富。史无前例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在诞生的。网址承载信中写到;大清皇帝的理工充满了中国、印度以及欧洲的各种珍宝。为了感激祖先的恩赐,乾隆修建了这座皇家祖祠来纪念康熙和雍正。这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庞大的宫殿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圆明园一直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
王致诚在信中写到,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成各种各样的角色:商人、工匠、士兵甚至小偷,皇帝化装成文人混在人群中几乎不被察觉。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都来自于北京著名的商号。为了取悦皇帝的家人,扮演小偷的太监遭到了严刑拷打,我几乎分不清真假。法国人肯定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迷惑不解,这是一出在圆明园上演的大型戏剧,演员是皇帝和他的家族以及数百名太监和宫女。这个显赫的帝王家族拥有整个中国,却失去了普通人的生活,通过这种怪诞和扭曲的方式,他们正在享受一个普通人的快乐。圆明园,皇家生活永恒的舞台。王致诚的信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皇室开始竞相模仿圆明园。在当时的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皇室贵族以拥有中国的东西而自豪,中国式成了时尚的标志。
18世纪中期,在西方沉迷于中国园林的同时,一些来往于大庆宫廷的欧洲人也在传送西方的信息。有人告诉乾隆,法国凡尔赛宫的水法名声显赫。在乾隆看来,大清是天朝大国,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理应拥有媲美于凡尔赛的水法。乾隆想在圆明园东边一块狭长的地带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
郎世宁:我年轻时在法国,学过一些建筑方面的知识。皇帝命我督造这座西洋花园。中国人对欧洲建筑并不了解,宫廷画师门几乎帮不上忙,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幸运的是,王致诚和一个叫蒋友仁的法国人,可以做我的助手。在教会的支持下,我们从欧洲得到了大量的建筑资料。帝国也在南方的广州设立了专门机构,从欧洲采购玻璃等建筑材料。但是最让人头疼的是,皇帝对这个工程充满了热情,他在很多细节上都有自己的主张,花园和喷泉的设计草图经常一改再改。
根据欧洲的习惯,郎世宁设计了大量的人体喷泉,但是在乾隆看来,这些东西不能照搬,在当时的中国,女人暴露肌肤都不符合道德规范。皇帝无法想像,裸体的西洋女人安放在帝国的离宫中是什么样子。
郎世宁:皇帝建议我们用动物来代替,中国有12生肖的说法。一种动物代表一年,没12年一个轮回。但是,铸造这些青铜雕像十分困难。我不明白工匠们好像忘记了这种古老的工艺。圆明园中藏有很多2000多年前的青铜器,铸造工艺相当精美,但是,大清的工匠已经很难找回祖先的技术。乾隆并不知道,大清帝国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郎世宁:12生肖终于完成了,我来中国已经整整30年,为了表彰我的忠诚,皇帝赏赐我一套官服,我已经是帝国的高级官员了。西洋花园是雷式家族惟一没有主持的皇家工程,代替他们的是以郎世宁为首的几个西方传教士。漫长的工程师持续了10多年时间。郎世宁:对于这些功将来说,欧洲建筑很陌生,他们得从头学起。麻烦的是宫廷太监和帝国的官员,他们的权利很大,但管理方法和斯文模式很落后,效率很低。我一边监督工程的进展一边画像,30多年我一直都是皇家的御用画师,给一个勇士画像还是第一次。这个叫阿玉锡的勇士,在征战边疆时立下了显赫的功勋。1759年,帝国彻底平定了西部准格尔贵族的叛乱,大庆控制了中国历史上最广袤的疆土。在中国历史上,乾隆功不可没,是她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帝国的繁荣也达到了顶峰。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的这些大型历史绘画,在为乾隆歌功颂德的同时,也忠实地记录了大清帝国的荣耀。
18世纪中期,大清是世界上最福德国家,帝国拥有世界1/3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站到了世界的1/3。对于乾隆来说,如何花钱成了问题。国库中因为积存了太多的银子,竟然影响到了正常的货币流通。空前绝后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空前富足的年代建造起来的。没有人知道,修建圆明园究竟花了多少钱。
郎世宁:整个工程还没有完全结束,皇帝就将这座宫殿赐给了他的一个维族妃子。妃子的故乡在帝国的西部,那儿信奉伊斯兰教,这儿将是她专用的祈祷场所。在平定西部边疆的时候,这个女人的家族由于功勋卓著而迁到了北京。史书记载,她是乾隆曾经最宠爱的妃子。一个拥有世界1/3财富的皇帝,可以用任何方式表达他对一个女人的感情。郎世宁:为了让皇帝的妃子打消思乡之情,我们在花园的东边重建了她的草原故乡。象意大利歌剧的舞台布景一样,10副大型油画根据透视原理,依次镶嵌在5排砖墙上。郎世宁将帝国西部的风光搬到了圆明园。这是郎世宁设计建造的规模最大的欧式建筑,位于花园的中央。一天24小时,各个生肖动物,每隔两个小时依次轮流喷水。中午12点钟,12只动物则一齐喷水。清宫档案中说,所有的喷泉同时打开的时候,洪水般的声音,几里之外都可以听到。郎世宁:公元1760年,工程全部完成,消息从宫廷传响了整个帝国,竣工的那一天,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都来观看西洋水法,皇帝十分高兴。
50岁的乾隆沉浸在美梦当中,鼎盛的大清将交给他的子孙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空前的自豪感笼罩着乾隆,他达到的成就无人可及,她拥有的荣耀无人可比,他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帝王,也是无冕的世界之王。
这是位于花园东部的一组喷泉,这里专门安放着皇帝观看水法的宝座。在东西长 800米,南北宽70米的一块狭长地带,分布着三组大型的喷泉和西洋建筑。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职务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可以和欧洲任何一座皇家园林媲美。在花园西边的迷宫,宫女们在围墙中东奔西走,谁能最先跑到迷宫中心的亭子,将得到皇帝的奖赏。流动的花灯、欢声和笑语,圆明园宛若梦幻。沉浸在如此美妙的欢乐当中,皇帝决不可能意识到,表面浮华的帝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是如此临近、如此致命。当乾隆在圆明园大兴土木的时候,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剧烈的变革在西方已经发生,东方的大清帝国依旧在按照2000年前的模式运转。喷泉建成后仅仅三年,提水机械就被废弃,改为人工打水。废弃的命令来自于乾隆。他认为,这些西洋器物只是用来消遣的雕虫小技。在对待科学方面,乾隆的态度比雍正更为落后。在乾隆看来,科学就等于玩物丧志。
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所有这一些使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这个自负的皇帝统治大清达30年之久,也注定了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1766年,为大清皇室服务了50年之后,意大利人郎世宁去世。两年后,法国人王致诚也葬在北京,她为皇室服务了25年。西洋花园之后,皇家建筑工程并没有停止,根据乾隆的旨意,皇家画院和样式雷家族将江南几乎所有的园林都移植到了圆明园。整整一个世纪的修建,这个旷世园林拥有100多组景观,将近1000座宫殿,占地5000多亩,有600个足球场大小。然而圆明园中的皇帝并不知道,世界已经变了。
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之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却蒸蒸日上。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而大英帝国正在全球开拓殖民地。 1793年,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个庞大的英国代表团来到北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